气质来源于历史和文化

发布时间:2018-03-10 点击次数:777 新闻来源:【本站】

 

*      气质来源于历史和文化

“中国之营造学,在历史上,在美术上,皆有历劫不磨的价值,方今世界大同,物质演进,兹事体大,非依科学之眼光,做有系统之研究,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,亟欲唤起并世贤哲,共同研究”。

          ———朱启钤

每每到一个城市,我都会驻足这个城市古老建筑,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。说“痴迷”也好,“专一”也行,那种心灵上的快感是由衷的。

这并非说我对古老建筑有多么高深的研究和解折,其实就是在欣赏过程中获取的快乐与开心,一种下意识的亲近或者归属感,油然而生。

游走于城市之间,乡村之间,留在我心中的往往不仅仅是视觉的印象,也不仅仅是通过舌尖的口福,更是感悟与体验的记忆。

一座有魅力的城市,自然是离不开有魅力的建筑,很多时候,城市沉淀的历史魅力,就依靠建筑的风格和风貌来体现。

不同时期的古建筑、旧民居、老街巷,让城市肌理富有质感;不同年代的人文符号和代代相承的精神气质,让城市灵魂更加饱满。当这些文化遗存演变为城市的历史记忆、地域特色和鲜明个性时,它们就成为了城市文脉的见证者和记录者,承载着人们身心安顿的“吾乡吾土”。

与建筑打交道,到今年我是25年头了。25年来可以说见证了中国老百姓由满足居住到满足舒适的过程,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,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,人们的居住条件与八九十年代相比那可真是东海扬尘,天翻地覆!

城市的大拆大建我并无反感,不这样,人们的居住条件怎能迅速提高呢,总要付出代价牺牲。但总觉得有遗憾,总以为还应该有一点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,在城市发展的同时留下城市的根。因为没有历史的城市就没有文化积淀与内涵。

一座城市各个时代的建筑,像一部史书,一卷档案,记载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,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发展、过去与未来、凝结着每个人心底那深深的乡愁。

只有民族的文化,地域的文化才会有情怀才会有故事。看看锦里或者宽窄巷子的火爆就能知晓,因为有根深蒂固的情怀和述说不完的故事。

每一座老建筑都是沉默的历史,见证和记录了人世间的沧桑变幻。想想看,如果我们的母校或者儿时居住约大院还有那么一两座老房子,到那坐坐,抚摸着曾经的门窗,追忆和缅怀过去的日子,那又是种啥样的感受,这种感受就会荡漾起你深深的情怀。

就在不久前,一位曾经历512地震的中学校长告我说:佟总,如果当时听您的,留那么一两老房子就好了……。

无奈太匆匆。

一路走来,一座座古老建筑被钢筋水泥大厦所取代,几乎每座城市都不缺这些换汤不换药的装饰,留给人的只是一堵堵“华丽”但“冰冷冷”的墙体,我们新的楼房几乎都是从外部世界抄来的,一座座虽然炫目,却也都是西方世界的翻板。

“拿来主义”构成了我们城市的时尚。我们的城市正在洋化。

难怪在一次向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汇报一项加固方案时,老人对我讲:走在大街上,如果不看招牌你就不知道在哪里!

千城一色!

 一座城市的文化表现,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的建筑文化,城市建筑的风格与特质也反映出城市人民的素质和价值取向。是悠远人文历史的积淀,一如城市里人的脾性,是一种经年的累积。比如地理位置、历史背景、风土人情、气候变化,宗教信仰、风俗习惯、政治特色等等。

而“千城一色”现象的出现则是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,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讲究的是“中和”和“中庸”,这与西方建筑自由和开放的审美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冲击。

事实上,我们讨论的传统,它和未来直接相关。保护传统的目的,就是要保有我们的未来。我们在逐渐失去自己几千年积累的文化。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不爱惜,且又如何能得到别人尊重呢?

一座城市犹如一个人,不能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,更应有独特鲜明的内涵,她以历史为基,以遗存为柱,以文化为魂。

透过古老建筑,我们能看到它内心深处的追求。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,就是中国历史文化,艺术与技术的映射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各自的魅力,这就是城市本身应该拥有一种气质,这种气质就来源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。

“ 山不在高,

    有仙则名;

    水不在深,

          有龙则灵”。

        (2018.3.8贵州毕节)

        (2018.3.10完稿)


 

 

上一篇:《中国的比萨斜塔》

下一篇:感受文化